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搭建平台、创新管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质量

2011年09月03日 11:46 管理员 点击:[]

北京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人文学科具有传统优势,社会科学和一些交叉领域稳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校占有突出地位。学校“十五”期间提出由传统高师向“综合性,有特色、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过去几年来,在全国率先创建“4+2” 教师教育模式,提升了教师培养的层次。同时,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学科建设。一方面积极改造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进一步巩固人文学科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科学和交叉学科,在综合化的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当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包括14个学院、2个研究院、2个研究所、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3个北京市共建研究院,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体系。

在推进综合性、研究型转型的过程中,提升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根据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质量保证上存在“方向约束、方法约束、组织约束”的判断,学校创新管理、搭建平台,引领研究方向,调动科研积极性,鼓励团队协作和学科交叉,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一、        共建研究机构,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尊重个人的自由探索,但也要鼓励走出“象牙塔”,关注和研究社会问题,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北师大先后和民政部、商务部、教育部语信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机构合作,促进了校内相关机构的建设,同时也产出对国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自2002年起,根据《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的协议》,北师大充分发挥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共建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和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为北京市的文化发展、基础教育经济、公共财政等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共建机构是建制性教学科研机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学术委员会,由北京市政府部门与北师大共同管理。北京市的有关负责人或任院长、或任副院长,积极参与对共建机构的领导工作。共建机构管理机制灵活,人员聘任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方式,专职队伍精炼,兼职人员由校内和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面向社会开放。共建机构的建设在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研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        创建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实证化。

研究手段陈旧、研究方法落后在很大制约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质量,必须要突破方法瓶颈。北师大重视文理结合,强调学科交叉。学校利用国家“211”和“985”建设的大好机遇,鼓励学科交叉,支持文科方法的改造,建设了一批文科实验室。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实验室已经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展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此外,自2000年以来,学校还建设了26个学校文科重点实验室,使每一个学院都拥有1-2个实验室。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社会数据调查、社会政策信息、系统分析、金融模拟、数字民俗学、模拟法庭、文物修复、心理咨询、高教评估等。学校对每个实验室给予10-20万元的投入,各院系给予相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学校对实验室建立了评估制度,优秀的追加投入,对落后的,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其提高建设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使文科科研逐步建立在实证基础上,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提升。我校SSCI期刊上发表的许多论文是基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王宁教授主持的碑刻与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库,董晓萍教授主持完成的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是我校“十五”“211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在教育部验收中获得高度评价,为传统人文研究的现代化,为文理学科交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潜力大,空间广阔。

三、        启动文科创新群体计划,打造新型学术团队。

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变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的变化。许多面向国家需要的重大项目、许多需要急迫解决的社会问题,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即使是传统的人文项目,也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北师大古籍所李修生先生牵头出版的61卷《全元文》是校内外几十人近16年的劳动结晶。要产出重大成果,必须要在组织形式上创新,要重视团队的建设。北师大2003年制定并实施了创新群体计划。创新群体计划主要依托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瞄准国家需要和学术发展方向,通过竞争方式组建研究群体。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的原创性成果,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为文科科研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个群体至少由4名研究人员组成,经过团体申报、院所选拔推荐、校外专家评价和校学术委员会审议产生。学校给予每个群体每年30万元的资助,连续资助3年。评估合格者将获得持续资助。目前学校已经组建了9个文科创新群体,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就。以杨耕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王一川为学术带头的团队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和文学的教材编写。两人都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研究项目。王一川教授获得入选了“长江学者”。以张秀兰、尚晓媛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因孤残儿童问题调查研究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以李晓西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研究受到商务部的赞誉,李晓西教授本人获得“孙冶方奖”。

研究院、实验室及创新群体计划的建立和实施引领了我校面向社会需要开展研究的方向,树立了方法改造的榜样,调动了团队合作的积极性,起到了“平台”应起的作用,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质量提升。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社科管理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做的事很多,要走的路很长。为促进繁荣,提升质量,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求索,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学术讲座申请表 下一条:我校主渠道科研项目、科研获奖规范名称一览(news)

关闭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