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创新科研组织形式 铸造文科学术精品

2005年03月01日 11:46 管理员 点击:[]

“十五”期间,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结我们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为中心,以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为抓手,以铸造文科学术精品为目标,实现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为抓手,重点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团队和学术创新群体。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鼓励个人自由探索的同时,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引导,着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和谐、富有科研攻关能力的学术创新团队。一方面,通过“文科资深教授”的设立及其它一系列措施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发挥全校文科队伍中一批德高望重、学术造诣突出、在国内学术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科著名学者的重要作用,提倡和鼓励组建由他们为核心,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研究团队,围绕某些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培育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争取形成若干领域的“南大学派”。另一方面,组建了若干个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跨二级学科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基本力量,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学术研究群体,围绕学科交叉、前沿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培养学术后备力量和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

这两种团队建设模式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相继出版了《中华民国史》(4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8卷),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海外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同时,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国古典文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等一批优秀的研究团队也相继建成,为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是设立文科“学科特区”,培育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5年3月,我校借鉴理科的学科特区模式,成立了学科特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学科特区旨在探索新的科研体制,打破现有院系的界限和本位主义,集中并优化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力量,强化我校现有学科特点与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精品。研究院成立近二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逐步成为南京大学文科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学术精品孕育的“摇篮”、学科带头人才培养的“沃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三是积极推进基地建设,构建“金字塔”型科研创新体系。

“十五”期间,我校把基地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已初步建成“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基地―校级基地”的金字塔型科研创新体系。在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行一系列新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创新基地的建设能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加科研活动组织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激发创新基地的活力,集成学科优势,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力量,全面提升南京大学文科学科建设内涵,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国家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了体制保障,二年来我校共获得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和委托项目。

二、实施“顶天立地”战略,铸造文科学术精品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施了“顶天立地”战略,即基础研究强调精品意识,重在创一流成果和传世之作;应用研究强调服务社会,重创服务社会品牌。

一是基础研究树立精品意识,力争产出一批具有较强显示度的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依托学科优势,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出精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抓了一批有显示度的重大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出版的《全清词》(顺康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册府元龟》、《中华民国史》、《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新编美国文学史》等一批重要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南京大学组织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于近期全部出版完成。该书全面总结了从孔子到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家的思想评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被学术界誉为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长孙家正、新闻出版署署长龙新民、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等领导专程赴南京出席该丛书的整体出版座谈会,并给予丛书高度评价。

二是应用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十五”期间,南京大学立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国家和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加强应用对策研究,铸就了一批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品牌。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 以江苏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有关的社会问题,已成功举办21次,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江苏三任省委书记四任省长每次都亲临“论坛”,并认为论坛已成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南京大学还承接了江苏省委“全面小康”重大研究课题,对苏南特别是昆山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作了科学概括,总结了“新苏南模式”,为江苏省委的科学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还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各类战略规划,承担了对全国尤其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类有重要影响的课题。  南京大学还为江苏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担任“明孝陵申遗工作小组”组长单位,为南京明孝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成功策划了南京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向海内外宾朋展示南京的城市特色和风采,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等。

上一条:强化基础、引导交叉、面向应用,促进我校文科协调发展

关闭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