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研究要面向应用,这样的研究才会更有意义。”4月20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在第三届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来自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苏州召开的这次会议,并围绕“语言理论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的主题,就当代汉语新现象的语言学理论阐释、语言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等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从事语言学研究,要有民族自信心。不仅要掌握国内研究动向,更要了解国外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外事办公室主任陈超表示,为使软实力被使用对象接受并产生效能,一国必须制定相应的语言战略并使之服务于软实力的推行。在他看来,我国的语言战略方案应体现在政策与规划两个维度上。语言政策包括共时的语言使用与管理、语言地位与权重、与语言有关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政策等;语言规划则是指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语言行为,按结构或功能分配语言,以改变语言使用的时空领域,或影响语言使用的习惯。
“需求就是导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就是当前语言研究的一个导向。”马庆株说。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沈阳认为,语言在发展变化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对这些新的语言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既不能机械地拒绝,也不能不顾语言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他认为,应坚持动态科学的语言教学规范观,必须“排除例外”、允许“约定俗成”和坚持“兼容并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晓研表示,汉语熟语表意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显性意义是该熟语的构成成分组合后所形成的字面意义,它反映的是该熟语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隐性意义是该熟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它反映的该熟语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构成该民族的文化精神。
此次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全国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和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跨文化语言研究所承办。(记者郑飞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