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信息 >> 正文

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1年11月22日 08:33 管理员 点击:[]

 

教育部启动实施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11月1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会前,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配套文件。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11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社会科学司有关负责同志就贯彻落实两办《意见》、落实李长春同志重要批示和全国社科大会精神,启动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作了介绍。

 

一、2003年以来“繁荣计划”的实施情况

2003年2月,教育部制定印发《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通过“繁荣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是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主要体现在:1.通过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互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涌现出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提升了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以孟二冬为代表的育人楷模和高校优秀教师群体,他们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组织编写的41种重点教材已陆续出版并投入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93种重点教材已全面启动。3.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著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第三方调查,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满意、比较满意的比率比过去提高了20%,达到了80%。)

二是学科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建成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一批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交叉学科。(1.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28个一级学科(不包括军事学门类)、400多个二级学科,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2.以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契机,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研究、教学机构建设。目前,全国高校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硕士点15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组建成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学科研机构,增强了学科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是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推出了一批代表各学科最高水平的论著,整理了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了许多国外学术精品(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共出版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约12.9万部,比“十五”增长近30%;发表论文约151万篇,增长近50%,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和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共有1074项优秀成果获奖。《中华文明史》、《中国道教思想史》、《全唐诗补编》等获奖著作以及一大批优秀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进步,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向基础应用并重、学科交叉融合、为决策服务的方向转变转型,研究的理念与导向、体制与方法、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广大教师自觉把服务国家大局作为自身职责,自觉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实践,深入基层,研究问题,贡献才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6万多项,获得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65亿元,年增长率为25.3%,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6万余篇,一大批研究探索现实问题的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大局、大事。许多研究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咨政服务功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约37.6万人次,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600多个,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5万多篇,有近800部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署名的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9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大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

六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截至2010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44.1万人,其中,39岁以下的24.2万人,占总人数5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6.6万人,其中教授5.0万人,副教授11.6万人,分别占总人数11.3%和26.3%。具有博士学位的5.4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6.9万人,分别占总人数12.1%和38.2%。)

七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设立以来,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为目标,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创新平台,为全面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能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自1999年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共设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国66所高校,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全国各省区市参照重点研究基地模式,建立了500多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许多高校建立了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一个由“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构成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已初步形成。)

总之,这些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传承创新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科研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新一轮“繁荣计划”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举措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是具体落实两办《意见》各项思路和举措的行动计划,同时也是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工作抓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并将“繁荣计划”列为重大专项子计划之一)。《繁荣计划》起草制定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立足当前实际,谋划未来发展。以解决制约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切实措施。同时,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完善顶层设计,做出前瞻部署。二是立足高校特点,凸显特色优势。针对高校特点,通过重点规划,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三是立足提高质量,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重点建设,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立足继承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协调发展。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两办《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新一轮《繁荣计划》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着力构建八个体系: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二是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三是构建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科研项目体系;四是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五是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六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七是构建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八是构建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同时,要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2、《繁荣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计划》提出,要高质量完成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任务,同时,抓住重点教材陆续出版的契机,建立中央、地方和高校分级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对教材所涉课程教师的培训,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要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制定实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要制定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实施课程建设标准,健全质量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新建一批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推进模拟仿真等实验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进一步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逐步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

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教育部将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同时,在各类项目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对高水平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鼓励高校教师发扬“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基础研究,推出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繁荣计划》提出,要重点扶持一批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要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高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要长期稳定支持一批高校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繁荣计划》提出,支持高校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普及项目”,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

六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繁荣计划》提出,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计划”,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支持高校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一批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高校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重点建设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

七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繁荣计划》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扩大外文图书期刊入藏数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

八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繁荣计划》提出,将继续组织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上一条:人民日报社论:在发展中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 下一条: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关闭

图文资讯